民俗风情
-踢鼓秧歌-
流行于杜庄、吉家庄、麻峪口、峰峪一带,以利仁皂出名。由于角色较多,舞蹈动作与场面变换较为复杂,所以人们又称之为“乱秧歌”。相传,梁山英雄在攻占某城池时,为了迷惑守城将士,一个个穿红挂绿,妆扮成踢拳卖艺模样耍起秧歌混入城中,里应外合大功告成。故乡人曾有踢鼓秧歌是表现梁山好汉的说法。本县踢鼓秧歌在组织形式上每班由十七人组成。顺次为秧歌头一人(舞绳拂为全队指挥),公子一人(舞折扇),大脚婆一人(舞苕帚),踢鼓四人,拉花四人(打小鼓或小钗),打棒四人(打花棒、棒长2尺),看书先生一人,络毛猴一人,均为古装打扮。踢鼓的武生装饰,头戴毡捏子,额插英雄花,表演以猴拳立势,配以武术二踢脚、八叉、虎跳等,动作健美,英姿勃发;拉花的行如流水,舞姿飘逸;打棒的风流活泼,动作遒劲;看书的状如老朽,默然滑稽;络毛猴诙谐幽默,跌宕不羁;公子动作潇洒;大脚婆打浑逗趣,全队表演有分有合,繁简有致,自然流畅,按套路进行,一环紧扣一环。场记构图有“凤凰双展翅”、“天地牌”、“二龙出水”、“四门斗”、“五葫芦”、“大十字”、“银锭铆”、“荞麦棱”、“蒜辫子”、“雀和群”、“五雷阵”、“顺八倒八”、“月牙”、“园场”、“八卦穿顶”、“蛇盘九颗蛋”等。结尾摆“天下太平”、“欢庆丰收”、“文明村”等字样。
踢鼓秧歌以打击乐(锣、鼓、钗)伴奏。鼓点有乱鼓、起鼓、行进鼓、切鼓四种。
利仁皂踢鼓秧歌老艺人刘生连各行当皆精,被人誉为“老小子”,同时胡福光,胡振华承其艺技并在学生中教习传授,使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得以发展。
近年,踢鼓秧歌不断吸收借鉴外地精湛技艺,引进戏剧和武术等艺术形式,逐渐丰富发展、精益求精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活泼健美、豪放刚劲、表演严谨有序的艺术风格。
-挠阁-
历史悠久,颇具特色,据清《大同县志·风土》记载:“6月22日布行祀关帝,仪极丰隆,献戏之外,又扮架戏十数,举国若狂,颇有虑男女同途者。唯礼义自守之家,能自禁约。至其奉帝君神像,随架戏遍历街衢,殊为不敬。屡经名人晓导,间有自知其非者,然积习已久、猝难遽变”。疑“架戏”即后来的挠阁、抬阁。据考,此种民间艺术形式,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。如高台、抬阁、背阁、背棍、铁棍、挠阁、晃阁等,向有“空中舞台”、“空中舞蹈”、“无言的戏剧”之美称。早在明代,这种形式便已形成,主要用于祭神祈祷活动上,每逢祭祀之日,艺人们分别扮演各种“神”或戏剧人物,在吹吹打打的音乐伴奏下,从神庙里走出来,然后沿街行走,招引人们围观。往往因人群熙攘,观者甚众,难以看清。便把扮演者缚在铁架上背起来,或在木板上抬起来,即为“架戏”,据说这就是挠阁的由来。本县挠阁流布倍加造、周士庄、许堡、党留庄、峰峪、徐町、巨乐、阁老山等乡镇,尤以倍加造为最。1985年春节文艺调演,该镇组织四百多人的挠阁队来县城献技,阵容庞大,技艺非凡,令人目不暇接,解庄挠阁经常应邀到大同市表演,解放前还至绥远(今呼市)一带活动。
挠阁由上下两人表演,下由一男性青壮年双肩缚有一特制铁架,架上再缚一男(女)稚童,扮演《白蛇传》、《唐僧取经》、《翠屏山》等节目。童者彩衣彩裙,头戴花帽花冠俊扮。女角往往在裙后翅出两只“小脚”,文革时,小脚被革。
挠阁有单阁双阁之分。挠一人为单,挠二人为双。表演技巧有担阁、转阁。挠阁是力与美的结合,特点可概括为飘、高、偶。“飘”即底坐随鼓点扭动身躯,架上“挠阁人”(俚称)轻舒双臂,随之摆舞,大有飘飘欲仙之感。“高”即挠阁铁架高约2.5—3米,高险挺峻,似空中舞蹈。“偶”即挠阁人下身紧缚在铁架上,由底坐操纵其舞蹈动作,形同木偶。
抬阁,也叫高台。《武林旧事》有云“有以木床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,驾空飞动,谓之抬阁。”后来人们在木箱上竖立铁柱,上扎人物(少男少女)、山水、花鸟、鱼虫,连同神灵一起抬着游行,多以戏剧、神话故事为内容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唯周士庄镇一些村庄仍保留这一传统艺术形式,并去其迷信色彩,加入了歌颂英雄人物的内容。挠阁抬阁伴奏乐器以鼓锣钗为主,有的还伴以唢呐吹奏。
-高跷-
据《通典》载:后魏六年增修杂戏有长跷。这种游戏始于战国,盛于宋、元民间。直至现在高跷装扮仍与戏曲人物结合,高跷也叫扎拐子,以木制的一双高跷腿子(约三、四尺)分绑在表演者的腿上,撑高身子,在行进中随鼓点(××××| ×××× ×| ××× | ×× | ×××× ×| × ×× × ×× | ×× ×)做各种舞蹈动作,除扭秧歌、单跳、两腿并跃外,
还有许多特技,如“跌八叉”、“站扁担”、“跷上推车”、“过仙桥”、“跳高桌”“金鸡独立”“朝天蹬”等。动作高难惊险,观者为之叹服。高跷多扮戏剧,节目有《打渔杀家》《三打白骨精》、《白蛇传》等,也有演现代剧,古装时装皆有,不拘一格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妇女上跷风行全县。近年来尤讲服饰华丽,出现了长裤腿高跷。
-抱跤人-
俗称“二鬼摔跤”属杂耍武技类。特制两人,着壮士服,一人操纵,作摔跤、翻滚、踢打等动作,县内仅西坪艺人魏吉精此特技。
-灯官-
两人抬一木杠(三寸粗,丈余)上坐一人,头戴乌纱帽,扮丑官,观众手持花灯尾随嬉戏,丑官作各种滑稽动作,此活动濒临失传,只巨乐村一处表演。
-独角戏-
由一人表演,与“抱跤人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节目有“猪八戒背媳妇”
“翠连逃婚”,通过寻路、过河、上坡、下坡等动作表情,边唱边舞,突出在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内心世界。独角戏街头、舞台皆可演出。离休老干部仝启顺善于此技。
-威风锣鼓-
来自晋中一带,场面宏大,气魄雄伟,铿锵激扬,振奋人心。威风锣鼓一般人数不少于30人,分两列站在汽车上,演员一律为古装武士打扮,个个表现的骁勇精悍,置大鼓两个,每鼓由四人同打,两列之人击大钹,乐曲由一人挥旗指挥。节目大多是《梁红玉击鼓战金山》。
此外,有倍加造镇蔚洲町、东村、西村的“对子马”“拉骆驼”“耍钱会”等民间舞蹈形式,惜近失传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